技术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技术文献 > 详细内容
振动时效由来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6-07-26   点击次数:1792次
  随着振动时效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振动时效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自然时效和热时效,在设备制造的各个工艺工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由于振动时效生产厂家不同,技术水平各异,各使用单位所生产的产品大小、重量、形状等的不同,所以要求振动时效装置的规格也就有所不同。如何对振动时效正确选择型号和规格才能保证更好的时效效果,是每个振动时效使用厂家比较头痛的问题。根据博纳公司几十年的现场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振动时效在工件的铸造、焊接、切削、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校直等制造过程中工件的内部会产生残余应力,而残余应力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现。如:降低工件的实际承载能力而产生裂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工件的尺寸精度;降低工件的疲劳寿命等。应力消除的工艺有:自然时效、热时效、振动时效、静态过载时效、爆炸时效、循环加载时效等,虽然都有优缺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消除和均化残余应力的目的。
  振动时效源自于敲击时效,在焊接过程中,施焊一段时间后立即用小锤对焊缝及周边进行敲击以防止裂纹产生,其原因就是随时将焊接应力消除一些,以免终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但是敲击法能量小、频率低,从根本上起不到消除应力的良好效果。后来发现使工件产生共振时,可给工件输入大的振动能力,从而于1915年在美国产生世界上第一台关于振动消除残余应力的。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电动机制造水平的提高,轻巧的振动时效设备陆续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出现,并不断地被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这种方法比热时效更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稳定性。
  国内振动时效技术发展较晚,1974年该技术才被引进我国,并开始在机械部、航空部研究移植,并在“六五”期间在机械部提出攻关课题―――提高机床铸件产品质量的大课题里面确定“振动时效可行性研究”。1985年机械部特批二万五千美金与美国马丁公司合作,引进当时世界上的VSR--790型振动时效设备及相关技术。
  特别是1991年,JB/T5926-91 《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振动时效设备要求》标准的诞生,使该技术得以较快的推广和发展。
  后随着振动时效工艺及现场应用的发展,JB/T10375-2002 《焊接构件振动时效工艺参数及技术要求》和JB/T5926-2005 《振动时效工艺参数选择及技术要求》更加规范了振动时效的发展。现在振动时效已经被机械工业部做为机械加工的固定工艺加到了机械制造业中。

分享到:

加入收藏 | 返回列表 | 返回顶部
主营产品导航:振动时效,振动时效仪,MK体育app竞技 ,振动时效装置
Copyright @ 2013 MK体育官网登录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浙江明通科技    备案号:鲁ICP备14014597号-4
Baidu
map